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药治疗

来源:中国家庭报    时间:2023-07-27 16:51:28

卒中后抑郁是指发生于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且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

有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发病贯穿卒中后任意时期,其在卒中后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1-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和34%,且与卒中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会加重患者死亡风险,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早期识别、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尽早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病机制


(相关资料图)

卒中后抑郁的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流的机制学说主要包括:

遗传机制。该学说提出有抑郁个人和(或)家族史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的“因郁致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情志基础会增加卒中后罹患本病风险。

生物学机制。该学说提出该病的发生与卒中后脑内某些调控情感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物质的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相关。

社会心理机制。该学说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卒中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功能缺损,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心理应激障碍,调节失衡所致。与张景岳提出的“因病而郁”不谋而合。

中医认为,卒中后抑郁是在中风早期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及中后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的病机基础上,合并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使得气滞(虚)、痰湿(寒痰/痰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临床表现

卒中后抑郁除具有卒中相关的常见神经科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口角歪斜、口齿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还可伴有多种多样的精神情绪障碍症状,一般可将其分为核心症状和非核心症状。

核心症状:

1.大部分时间感到不开心、闷闷不乐,甚至痛苦。

2.兴趣及愉快感减退或丧失,对平时所爱好、有兴趣的活动或事情不能像以往一样愿意去做并从中获得愉悦。

3.易疲劳或精力减退,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生活枯燥、无意义,感到度日如年;认为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甚至生不如死;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非核心症状:

1.生理症状,如体重减轻、入睡困难、眠浅梦多,易惊醒和早醒、不明原因疼痛、食欲减退和亢进、性欲减退等。

2.紧张不安、焦虑和易怒等。

3.其他症状,如犹豫不决、自我评价降低、自责、自罪、无价值感、注意力下降、执行能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等。

治疗现状

对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考虑到其既与卒中后脑损害及其伴随的认知损害、肢体功能残障、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关,又与既往情感障碍史、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因此,应综合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根据患者精神相关专业评估结果,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如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本身其他基础疾病所致的用药禁忌、长期用药所致的药物依赖、减药或停药所致的病情反复以及患者自身对用药的接受度差、否认疾病、不愿意配合用药或不能规律服用药物等问题。

目前,临床研究已证实中药复方、中成药对于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单独用药或与西药联合使用,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减少西医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剂量、缩短用药周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

中医用药实践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因病机不同,其证候表现、舌脉亦不同,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大相径庭,现根据其证候表现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肝气郁结。

证候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大便时干时稀,苔薄腻等。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解郁。

原方推荐:柴胡疏肝散。陈皮(醋炒)、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

中成药推荐:舒肝解郁胶囊,每日两次,每次2粒。

气郁化火。

证候表现: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口干二苦,或嘈杂吞酸,或头痛,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肝泻火,解郁疏肝。

原方推荐: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甘草(微炙赤)15g,当归、茯苓(去皮)、白芍药、白术、柴胡各30g,丹皮、栀子;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6g,黄芩(酒炒)9g,山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

中成药推荐:丹栀逍遥丸,每日两次,每次6-9g;龙胆泻肝丸,每日两次,每次8丸。

气滞痰阻。

证候表现: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化痰,利气,解郁。

原方推荐:半夏厚朴汤(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

心神失养。

临床表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原则:养心安神。

原方推荐:甘麦大枣汤(甘草9g,小麦15g,大枣10枚)。

心脾两虚。

证候表现: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

治疗原则: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原方推荐:归脾汤。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18g,人参、木香各9g,甘草(炙)6g,当归3g,远志(蜜炙)3g。

中成药推荐:归脾丸,每日三次,每次6g;四君子丸,每日三次,每次3-6g。

阴虚火旺。

证候表现:心烦易怒,情绪不宁,眩晕耳鸣,寐少梦多,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而数。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原方推荐:滋水清肝饮(熟地,当归身,白芍,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丹皮,泽泻)。

中成药推荐:乌灵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

文/吴春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